首页

初九洛芸

时间:2025-05-23 01:24:49 作者:第二十一届深圳文博会开幕 首次设立人工智能展区 浏览量:65729

  “一书付之梨枣,可化一为千百”,雕版印刷术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精美的典籍,但因木质书版的特性,随着历史变迁,无数雕版湮灭在书厄浩劫之中,留存至今者凤毛麟角,可谓“吉光片羽”。

  佛教自东汉末年传入我国,佛教典籍也随之在我国得到很大发展,翻译、缮写、刊刻的佛经大量出现。除单经外,还整理编辑了《大藏经》。《大藏经》又称“一切经”,即以自印度和西域传译的大小乘经、律、论为核心汇编而成的大型丛书,是佛教经典的总集。

  元代以来,历代中央政府都较为重视佛教,在政治上大力扶持,经济上给予优厚政策,使译经成了政府行为。这些优待确保了《大藏经》的翻译与传播。明清时期,《大藏经》多种版本的刻印和编目同样受到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的支持与关注,使得《大藏经》的翻译与传播得到了更大规模的发展。明代永乐、万历和清代康熙、乾隆时期分别在南京和北京刊刻了永乐版、万历版、康熙版、乾隆版《大藏经》。

▲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宫廷雕版文物展中的《大藏经》展厅(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清代翻译《大藏经》对民族文化的贡献

  明朝嘉靖年间,蒙古土默特部落崛起,部落首领俺答汗南征北战,积累了雄厚的军事实力,基本统一了右翼蒙古(鞑靼),还将势力伸入青藏地区。俺答汗势力之大、兵锋之盛,就连蒙古宗主大汗达赉逊也被迫东迁辽东,以避其锋芒。然而,俺答汗出身黄金家族旁支,在法理上无法直接取代事实上的大汗,这成为彼时锐不可当的俺答汗的一件心头大事。

  明隆庆五年(1571年),藏传佛教格鲁派僧人阿兴喇嘛来到蒙古地区传教,他努力劝说俺答汗皈依藏传佛教,并让他与藏传佛教格鲁派领袖索南嘉措会晤。明万历六年(1578年),俺答汗赴青海湖畔的仰华寺与索南嘉措会晤。会谈中,索南嘉措宣布俺答汗是忽必烈大汗的转世,并赐其法号“转千金法轮咱克喇瓦尔第彻辰汗”,俺答汗则尊索南嘉措为“圣识一切瓦齐尔达喇达赖喇嘛”。这次会晤具有深远意义,此后藏传佛教开始在蒙古地区广为传播,译经工作亦连绵不断。

  清代中央政府对各民族推行“同文之治”的文化政策,直接促进了《大藏经》等佛教经典的翻译和传播,也推动了我国多民族文化的交流互鉴。

  康熙皇帝特别注重刊行蒙古文《甘珠尔》以“利于祭诵”,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下令刊刻蒙古文《甘珠尔》。到了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傅恒上书提出,要让僧人念经念得准,需要标明原音、辅音的韵脚和切音,最好能看着汉字就能念出梵音(“礼今教习僧人持念咒语止,须明晓阿礼嘎礼音韵反切,自能对汉字而得梵音”)。于是,为方便蒙古地区僧人念诵咒语,《御制满汉西番合璧大藏全咒》添译了蒙古文。蒙古文《大藏经》是蒙古族历史文化发展的里程碑,也是蒙古族已知最大部头的古籍。在译经过程中,蒙古文字也得到了充分锤炼与发展,提高了交流与表现能力。

▲《御制满汉蒙古西番合璧大藏全咒》,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刻满汉蒙藏文四体合璧本,经折装。正文半页8行,满、汉、蒙古、藏文各两行,每行字数不均。(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满文《大藏经》雕版的存世与传播为满族语言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其满文翻译多以白话体对译,文义清晰,浅显易解,有助于了解汉文佛经的文义。

  《大藏经》雕版,佛教本土化的重要见证

  《大藏经》的版本是单页叠放在一起未经装订的长条书,经页为长方形,按其内容及页码放在一起,这种装帧形式称为“梵夹装”。梵夹装源于古印度,是用来装订梵文书写的贝叶经。元代胡三省所注《资治通鉴》云:“梵夹者,贝叶经也,以板夹之,谓之梵夹。”清内府使用的梵夹装,也多用于装潢民族文字的佛教经典。

  《大藏经》的印刷除使用黑墨,还兼用朱砂和藏蓝墨,其中贵重的多用金、银、玛瑙等各种宝石研成色汁进行印刷。印制好的经书上下夹以护经板,夹板大多使用檀香木等上等木材,皆为红漆描金,绘有图案,制作精细。经袱用深黄色的锦缎丝绸包裹,华贵大方。然后用细牛皮条或丝绦捆扎,作为珍品供奉。

▲永乐版藏文《大藏经》之红漆戗金八吉祥纹经文夹板(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四体《大藏经》雕版通过对汉、满、蒙古、藏文四种文字的刊刻,展现了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以及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下日渐形成的中华文化认同,是中华文明统一性的体现。

  《大藏经》作为佛教经典的集成,其雕版的制作与流传见证了佛教文化在中国各地传播与本土化进程,是中华文明包容性的体现。

  由于雕版印刷技术在清代的繁荣,使《大藏经》这一佛教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数百年间得以大规模复制和保存,直至今日,人们仍能感受到它所蕴含的知识及智慧。

  故宫博物院收藏了 

  几种文字的《大藏经》雕版?

  故宫博物院雕版馆于2023年10月首次举办了清代宫廷雕版专题文物展,重点展出了32件(套)具有代表性的清代宫廷雕版文物,其中最具亮点的便是位于展厅中央的汉、满、蒙古、藏文四体《大藏经》雕版。

  汉文《大藏经》,又称“乾隆大藏经”“龙藏经”“清藏”,是清代惟一官刻汉文《大藏经》。因每卷首页均有雕龙“万岁”牌,故名《龙藏》(一说是因经页边栏饰以龙纹,故名《龙藏》)。汉文《大藏经》始刻于雍正十一年(1733年),乾隆三年(1738年)完成,因其雕版最初存放地在嵩祝寺,首印亦在嵩祝寺,故又被称为“嵩祝寺版”。《龙藏》于乾隆三年(1738年)首次刷印了100部,颁赐给全国的各大寺院。从乾隆四年(1739年)至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期间将近200年的时间一共刷印了137部,加上各地请印的总数不超过150部。其雕版现存7万余块。

  乾隆皇帝因《大藏经》有汉、藏、蒙古文本,独缺满文本,便在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下令设内府“清字经馆”,以汉文、藏文、蒙古文、梵文《大藏经》为底本,翻译刊刻满文《大藏经》。满文《大藏经》在清时是与《四库全书》并行的巨大文化工程。其特殊意义在于它是用满文与其他民族文字对译而成,对于满文的成熟作用巨大。这部满文《大藏经》,也是部头最大的满文书籍,全书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翻译完成。同年12月,清字经馆失火,损失惨重,部分经版被烧毁。烧毁部分又经重新补刻,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才全部刷印装潢完成。故宫博物院现藏满文《大藏经》76函,605种(33750页),雕版4万余块。它代表着清代雕版印刷及装潢的最高水平,是“康乾盛世”的产物。

  藏文《大藏经》在体系上分为《甘珠尔》和《丹珠尔》两部分。《甘珠尔》包括经、律、论三藏和四续部,《丹珠尔》主要包括古印度和我国西藏佛学大师、学者、译师对《甘珠尔》的注疏和论著集成。藏文《大藏经》不仅包括佛教显密经典,还包含各个学科的重要典籍,对藏传佛教及藏族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甘珠尔》和《丹珠尔》官版均由康熙皇帝命令刊刻,它们合称为北京版《大藏经》。故宫博物院现存藏文《大藏经》雕版40余块。

  蒙古文《大藏经》是藏文《大藏经》的蒙古文译刻本,又名《如来大藏经》或《番藏经》,亦由《甘珠尔》和《丹珠尔》两部组成,康熙皇帝在位期间,把手抄蒙古文《甘珠尔》与北京版藏文《甘珠尔》校勘整理后在京城木刻刊行。乾隆皇帝时期,组织蒙藏地区高僧,把雍正二年(1724年)北京木刻版藏文《丹珠尔》全部翻译成蒙古文并木刻刊行。

  2010年,故宫博物院准备整理重印满文《大藏经》,在将经版拉往工厂刷印过程中,发现满文经版中混杂着近2万块蒙古文《秘密经》《诸品经》雕版,均属于《甘珠尔》的一部分。之后故宫博物院对这两部分蒙古文经版进行了详细整理、分类。在故宫现存的19076块雕版中,绝大部分为纯经文刻版,佛像插画刻版仅存4块,尤其珍贵。

  清朝是我国历史上雕造《大藏经》文种最多的朝代,其文种之多、刻印之精美,世所罕见,更对维护国家统一、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起到了积极作用。清代汉、满、蒙古、藏文四体《大藏经》雕版作为承载着中华民族记忆与智慧的珍贵文物,不仅是中华文明在促进民族融合、展示工艺美术、传播文化知识等方面成就的具体体现,更是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一脉相承的历史见证。

  (作者简介:张子凌,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监制 | 王翔宇

  责编 | 许玲玉

  制作 | 郭欣欣

  (道中华微信公众号)

【编辑:付子豪】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美国炒作“中国电动汽车威胁论”分几步?揭开事实真相

如今的网络,并非完全脱离于现实社会的虚拟空间,甚至已经成为人们从事生产生活的必要工具。这决定了网络社会不是法外之地,也不能游离于法治之外。

习近平:在世界变局中开辟中英关系新局 更好体现两国关系的时代价值和全球意义

经过两天的激烈角逐,比赛落下帷幕。赛事的成功举办不仅充分展示了南京奥体中心在青少年网球运动推广方面的积极成果,为青少年网球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交流切磋的宝贵平台,更营造了浓厚的网球文化氛围,激发了更多青少年投身网球运动的热情与动力。

中新健康|卫龙食品因添加剂在日本被召回 质量内控体系再受质疑

制片人、影评人藤井树在接受国是直通车采访时介绍,今年春节档电影整体来说质量都比较高,没有出现所谓的烂片,包括撤档的《一起摇太阳》和《红毯先生》,豆瓣评分都在7分左右,出现“撤档潮”,原因是一些影片的调性与春节合家欢的气氛不匹配。“大家都想过节,讨个吉利,一些话题沉重的电影关注度就不会很高。”

与“北极鲶鱼”爷爷一起被通报的,还有他

此外,据媒体报道,张琳芃膝关节伤势严重,每场比赛之前都要打封闭才能上场,对他的竞技状态造成较大影响。对阵新加坡队的客场比赛,也不例外。

李强会见柬埔寨首相洪玛奈

丁薛祥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将把美丽中国建设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中国愿同各方一道,继续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携手推进生态友好的现代化,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共同家园,实现世界的可持续发展。一是以开放交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维护和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二是以多元包容凝聚应对全球环境挑战强大合力,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切实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技术、能力建设支持。三是以科技创新不断为全球绿色发展注入新动能,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为各行各业绿色发展赋能,加快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四是以真诚合作共同提升全球环境治理水平,加强多双边合作平台建设,推动联合国气候变化巴库大会、《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取得成功。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